第五百零七章 与僧论法

全能大画家 杏子与梨 2487 字 2个月前

唐代以前,小乘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问唐僧说“你说的是‘小乘佛法’,可知‘大乘佛法’否?”

三藏法师于是就发下宏愿,愿将大乘佛法带入中土大唐,度世间一切苦。

于是才有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大乘佛教讲究“度人”。

普度众生,教化世人,众生皆成佛,得大解脱。

而小乘佛教则讲究“度己”。

强调个人的解脱和涅盘,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开悟。在佛法理论中,僧侣应该秉持严格的戒律,最终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感觉有点类似于修仙里,修出神功盖世,得道飞升的感觉。

如今东夏的寺院讲的大多都是大乘佛法。

而泰国的寺院,讲的绝大多数都是小乘佛法。

缅甸会有一些其他的分支,但整体上和泰国一样,都是以小乘佛教为主。

佛教的大、小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比拟到艺术里。

比较类似于东夏的传统国画,缅甸越南等地的传统绢画,日本的浮士绘和大和绘的差别。

它们整体的气质上同源同流。

可作画细节和表达线条色彩的方式,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出现了诸多的区别。

佛法的区别除了出现在教法经典,修行方式以及对“佛”的看法不同。

它们所延伸出的艺术表达,实际上也是两种非常不同的美术体系。

都是佛教造像艺术。

但游人走近泰国的寺院和走近东夏的寺院,就能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他们走进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环境。

顾为经知道,其中细致深奥的文章,能讲出好几本书出去。

他也了解的并非很详细。

顾为经只是在美术史的课程上简单的学过。

小乘佛教更加注重于对塑像,侧重于对佛陀精确地按照佛像仪轨造像,侧重于表现繁复,色彩艳丽的装饰美。

而大乘佛教则侧重于那种含蓄、空灵、疏淡的艺术审美待征。

键陀罗造型艺术,则正好介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法转变的过度之间。

最简单的说法。

缅甸泰国,比起壁画,其实在塑像艺术上下的功夫可能更多,寺院吸引游客前来的更多的是金光璀璨的宝塔和雕塑。

而东夏从唐代开始,宗教壁画就发展的极尽华美精巧。

《摩诘手记》的主人王维,就是历史记载的佛教绘画和诗哥大师,被世人称之为“诗佛”。

当然这种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缅甸本土,也同样拥有非常多的壁画的,蒲甘被称为万佛之城,万塔之城,万画之城,仰光周边也有很多的壁画。

然而就像本次国际合作的修复项目一样。

这些遗留下来的东西,都已经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前的历史古迹了。

顾为经觉得,曹老和眼前的大和尚,隶属于不同的教义教派。

历史一次次的证明了,很多时候,同行才是真正的敌人。

经常同一个宗教体系下相近的两个教法分支,可能比和异教之间,还掐的你死我活。

顾为经感到他正在逐步接近这幅画的本源。

但他还是不能理解,这个玄乎的佛性,内在里到底是什么。

难道不同的“系统”版本,不会不兼容的么!

僧侣沉默了几秒钟。

他眉言低垂,似乎正在安静的思考。

“顾先生,您说的有道理……但是同样无论好坏,无论高下,佛性就是佛性,禅心便是禅心。”

和尚终于抬起头,回答的很是高深莫测。

“我不懂。”

顾为经眉头蹙起,微微的摇了一下头。

“顾先生,我问您一个问题好么?您应该不是佛教徒,对吧?”僧人似乎看出了什么,对他的称乎已经俏然间,从居士变成了先生。

“对,我不是,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

“为什么不呢?在这个国家里,您这样的人太少见了。”

“宗教……因为我觉得宗教会让我学会平和的接受世间的一切。”顾为经缓缓的说,“我不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