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开局捡了个‘帝师’称号?

重燃2003 长卿还成都 1695 字 1个月前

这个架构的模式熟悉是熟悉,但梁猛松觉得很是古怪。

他犹豫了片刻,还是开了口,“小卿总……夷积电的模式,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他想说,夷积电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完全是历史背景因素造成的,而并非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非常客观的说,夷积电的成绩和基础,其实是源于小岛战后前期的产业政策,源于当时经建主事者以及海内外华人,基于民族主义推动工业救国的驱动力。

同时,它可以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公共部门的投资项目,是公共部门作为主导推动成立的项目公司。

而并非一个自发形成的企业。

准确的说,夷积电是小岛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的衍生公司。

如同幻想集团之于华科院计算所一般。

但它其实是经小岛公共部门推动的半导体长期计划的第二期计划。

在它之前,1980年成立的联华电子是第一期计划的成果。

承担计划的工研院更是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

换言之,顺序颠倒过来,在夷积电成立之前,小岛公共部门早已于二十多年前即开始规划推动发展半导体产业的长期计划,是一项典型的前瞻性产业政策。

只是为了规避僵固的国营事业的规范,而让正式的官股占比低于一半,同时官股对日后经营并未进行太多干预。

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在上世纪40年代中叶后,世界上没有任何后进地区依据自由放任而成功发展了经济。

少数成功发展的地区如东亚,都是依赖有效的产业政策。

在发展初期,后进地区的投资环境尚待完善,要发展经济,要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无法自行转型,尤其是投资门槛高、风险高的新兴产业,难以依赖私人资本来启动,因此在发展初期政府必须担负起推动者的角色,必须以产业政策推动工业化。

那么放在具体的现实中,如何说服天性求稳的科研人员进入到风险极大的新兴企业展开职业生涯,这是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由公共部门来成立科研所载体,作为科研与实体的连接桥梁,是最佳的方式。

也就是说,夷积电的科研人员,其实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在一个独立的研究院工作,其劳动关系归属于公共部门,薪酬由夷积电来支付。

甚至包括章忠谋自己本人,也是如此。

章忠谋在夷积电的发展中,虽然居功厥伟,但是如他自己所言,他只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而非创业的企业家,他并没有多少的股份。

在梁猛松看来,炎黄集团无需如此,直接在实体公司下面设立研发中心就行了。

不过就在他想要为眼前这个少年解释其中的曲折时,却见卿云摆了摆手,笑眯眯的说着,

“我知道的,梁先生,我也有我自己的考量。”

云帝笑了笑,却凝视着梁猛松的眼睛,“虽然你我都很厌恶章忠谋,但我希望,您能成为炎黄集团半导体板块的章忠谋。”

梁猛松听罢,眉头没有松开,反而越皱越紧。

卿云这句话看似毫不相干,但又仿佛让他摸到了什么门道。

但他一时半会儿真反应不过来,只能疑惑的望着眼前的少年,“小卿总……”

云帝在心里叹了口气。

好吧,之前和王永庆聊天天马行空聊的太久,思维有点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