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斯平民窟出身,前科种种,而菲利普则是个富有的残疾人,黑与白混搭。两个人在看护与被看护中渐渐培养出坚固的友谊,这友谊的纽带不光是依赖,更多的是内心的沟通和理解,这样,菲利普才会让德瑞斯离开:“毕竟,你不能照顾一个残疾人一辈子。”德瑞斯才会在菲利普状况不好时回来带他出去散心,其实,两人早就超出了雇佣这层关系,成为莫逆。
倾心于德瑞斯的乐天和洒脱甚至大条。他的所作所为与菲利普所处的上层社会极不相称,却给菲利普沉闷的生活带来不尽的亮色,像一股喷薄而出的生命力,慢慢唤醒菲利普因停滞的身体而苍老的心。他对着美术馆中的画作不可思议的惊叹“一滩鼻血”的价值,他在歌剧院大笑“一颗会唱歌的树”,他在菲利普生日宴会上一本正经的嘲弄那些古典音乐,他教训泊车的邻居和甩了菲利普小女儿的“鸡毛掸子”,他给菲利普剪出各样的胡子,他在跳伞时被吓得大喊大叫......这些大大小小幽默的笑料让我开怀,有时更是哭笑不得。
幽默是影片的辐射点,而幽默余韵中荡漾开来的温馨情谊更我让贪恋,笑意在脸上久久弥散不开,世上有那么多人同情我,而你最懂我,懂我只想做个普通人,那些讽刺与嘲弄尽可以与我无关,我只想像个正常人一样去爱和享受。
知音难觅,找一个倾诉的人容易,而“懂”字却万分珍贵,缘分永远是上天的恩赐,感恩、珍惜便是最好的回报,在夜的灯火流转中惺惺相惜,此时,我在影像外看他们的喜乐,早已忘了我自己。
这种娓娓叙述的品格,感觉永远胜于故事,从不急功近利,却在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优雅和风趣,在不经意间展现一股特有的情致,大多同类的电影,往往更喜欢去凸显现实的残酷,去展现残疾之后的人的生活的苦难,却忽略了,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甚至于在我看来,这样的展现,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一种不平等的对待,因为立场已经站在了同情者的立场上。
而《触不可及》恰恰相反,它显示出的是一种更为别样的奢侈。而这部电影显然已不能称之为小众,但是它仍不吝于留心情调,对各种艺术的包容,谈性不色的享受......
在这个酣眠的午后,有它陪伴,真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触不可及》绝对是同类题材当中的佼佼者,值得一个奥斯卡奖杯!”
同样的另外一位着名影评尼克也在专栏上为《肖申克的救赎》进行暖场。
有意思的是他的开篇,就点到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鲁克斯!
““老布到此一游!”
西装革履,神情肃穆,雕刻的手微微发抖。
这位在监狱里面待了几十年的老人,一旦离开肖申克监狱这个笼子,竟然没有半分的欣喜,而是选择了死亡。自由,现实的社会,对他而言,竟然似没有围墙的监狱,比有围墙的监狱还要可怕。半夜惊醒,因为恐惧而睡不着。没有人引导,没有同类,无法适应这陌生的世界。
在超市里蹒跚地为货物装袋,满脸的每一条皱纹都带着惶恐,都在绝望地下沉。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孤独胜过肖申克监狱里的小格子。唯一的愿望,是那有了自由的鸟儿是否会回来看一看这位孤单的老人一眼。
这不禁让我们忍不住去关注这个群体,老布的下场,是社会惩治罪犯的目的么?多年前,或者他曾经十恶不赦,然而几十年后,他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但他走在跟他的认识之间相差了几十年的社会,看到对他而言奇形怪状的新科技,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你是否想过走进银幕,安慰这个老人?他不是跟你们的爷爷一般年纪么?他已经没有危害社会的力量了。
多少人看《肖申克的救赎》被安迪的个人的英雄主义所倾倒,当然,我也会震撼他的求生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力量。
事实上,教室里有第一排,也有最后一排,都必然要人有去坐。
社会有伟人,也有罪犯,有人推动历史的前进,也有人拉历史的后腿。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整体的水平提高,而不是人人都倾慕伟人。毕竟,伟人是少数中的少数,英雄也一样。用所有的力量去培育一个英雄事实上是不现实的,你愿意成全他人么?所以不如让大家都努力前进。
所以我愿意相信导演是在用讲述英雄主义的手法来提倡人文关怀。
虽然他说“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但是这样的鸟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