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军令,派出多路斥候,这是古时的常规操作。在交通、通讯、敌情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派出多路斥候,方能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
其中一路斥候,就急风急火地撞进了打着齐军旗号的汉越联军队中。
汉侯俱酒率领的游击部队,以三千对六百的绝对优势,完美地缴了齐军运粮队伍的械,将两万大军的粮草和军械、辎重全部收归囊中。
莒邑大夫田节急于争功,也为了保证急行军速度,是故有相当多的军卒是没有披甲的,箭矢也是按照每人五十支的标准给配备的。
然后剩下的这些制作精良的齐军武器、兜鍪、皮甲等,就全部便宜了汉越联军。
俱酒出城匆忙,大部分人也没来得及披甲,这下好了,全军立即披上了齐军精良的甲胄,打出了齐军的崭新旗帜,有恃无恐地开始埋锅造饭,按照吃撑的标准,可劲折腾齐军的粮草。
琅玡的地理位置,已经深入齐鲁大地。对于全民皆兵的战国时代来讲,琅玡越军与莒邑齐军都征发了大量当地百姓,是故口音相差无几。
于是俱酒派出一名越军校尉,上前搭腔。
“来者何人,下马!”校尉豪横地吼了一嗓子。
斥候一边勒马闪避,一边怒道:“紧急军情,延误者死!”
校尉嘿嘿一乐:“嘿嘿,哥哥看老弟跑得又渴又累,且下马喝一口热汤再走不迟!”
看到斥候有所犹豫,他接着又眉飞色舞地补充道:“现宰肥羊,大火浓汤,啧啧!”
一股羊膻味顺风飘过来,一身疲惫的齐军斥候食指大动。
要知道在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一般老百姓和底层士卒是不容易吃到肉的。
孟子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的理想图景中是这样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就是说,实现了美好的理想社会,老百姓中到七十岁的老人才可以吃上肉了,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