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谷贱伤农,此之言语自古有之。
在华夏古代,倒是也有一系列措施保证粮价的运转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限度之内。
然而。
“谷贱伤农”四字,却少有实现。
在经济不发达的古华夏,此四个字也多是停留在朝堂士大夫们的悲天悯人的话语之间,其还多为标榜自身为民做主之心。
然而实际上从王朝由上至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却也只能是维持在理论阶段,亦或者存在于士大夫、商贾之间的交谈间。
想要真正将其落实,却是难上加难。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此便是如此。
粮价高了,百姓手里的余粮也依旧卖不上价,经过层层盘剥的收购之下,百姓到手也只有那三瓜两枣。
粮价低了,同样也是如此。
对于百姓而言,不管粮价的高低,其真正得到了利益的也只有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和精明到骨头里商贾了。
那些种粮、卖粮的百姓想要从这两股势力中获得利益,其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曾经的大明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魏宗贤比任何人都明白稳定市面上粮食价格的重要性。
从他以前的角度来看。
粮价每上涨一成,产量便会上涨三成,税收也会明显的上涨。
这对于整个王朝而言,绝对算得上好事。
所以不管是当年的大明如何,其粮食价格却也是居高不下,甚至在乱世来临之时越发的昂贵,根本不会说官府主动要求粮价降低了。
然而如今听到主子秦天纵的一通分析,魏宗贤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角度。
“居高不下的粮价,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百姓种田的积极性,毕竟高昂的粮食价格,倒也能够催生部分农业的发展,然而也只是部分罢了。
实际上,在整个华夏,豪绅地主占据大量土地的情况下,真正得到便利的却只是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豪绅地主罢了,农民真正想要得到便宜,过上好生活,却是难上加难。
在你看来。
既然粮价高了,那必然到百姓手里的钱财就多了,然而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
高昂的粮价,会引发市面上大部分商品的涨价,这个涨价最后所付出的代价依旧会加持在百姓身上,那因为粮价的上涨得到了半点便宜的百姓实际上付出得更多。
而如今粮价降低了。
至少粮商利润进一步压缩了,百姓购粮所耗费的钱财也少了,如此不是变现减轻了百姓的压力了吗?毕竟不是所有百姓都自行种粮的。”秦天纵缓缓道。
魏宗贤若有所思的听着。
作为如今宫内大管家,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倒是懂得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也能够听懂秦天纵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