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年前

这个最难的地方应该就是鸡蛋的成型了。

鸡蛋最后的翻勺是个技术活,决定最后成品的外观。

敖海源之前每次做的都惨不忍睹,郁闷!

在经历了九九七十八遍的失败之后,终于是做的有模有样了。

“这个菜啊,在天津叫锅塌里脊。传到海那边盖在米饭上就叫天津饭!”

“哎,今天这个老爆三味儿正!酱香嫩滑,腰花不骚,酸辣中规中矩!”

好久没吃老妈做的菜了,敖海源甩开腮帮子就是一顿狂炫。

敖德辉则是打开了一瓶酒。

“来吧,亲家,咱俩整一口儿吧!”

对着碰杯,老哥俩在一旁喝起了酒。

敖海源父母家现在住的房子是叠拼房型,六层到顶。

下拼一二层和地下室是一家,中拼三四层是一家,上拼五六层外加阁楼又是一家。

当初选房的时候老两口要买下拼,理由是出行方便。

但是敖海源坚决不同意。

“一天下来没几分钟的阳光,晒太阳都晒不着,而且夏天蚊子还超多。”

“现在都是电梯房,上下楼超方便的,电梯坏了就跟家待着,甭出来溜达,修好了再下楼!”

最后,敖海源爸妈买了上拼。

冬天的时候在六楼阳台躺椅上打开窗户晒晒太阳;夏天的时候搬个马扎上房顶,来壶艳茶享受夏日傍晚海风的凉爽。

老两口子一般住下层,也就是五楼位置客厅餐厅厨房加主卧;六楼有两间客房和一个书房,阁楼除了一个儿童房之外,就是老老敖的渔具间了。

全体洗漱一番,分好屋子,大家就早早的休息了。

“老哥哥,你们累了一天了,车上也不得歇着,早点睡,明天早上咱哥俩出去遛弯儿去,咱这旁边儿就是海边儿!”

“成!听你的!”

转天,敖海源一家四口睡懒觉!两对儿老夫妻早巴巴的就都起来遛早去了。

“嘿,这个地方好啊!”

从小区出来走一个街区口就能看到海边儿了!

“这块儿算是海吗?应该是个汪子吧!”

李国振打量着四周的环境说道。

“准确来说,这个位置叫妈祖文化园。老哥你看那个立像了吗?那是全球最高的妈祖像。”

敖德辉一边儿溜达一边儿给李国振讲。

“09年的时候,我就参加了这个妈祖像的建设工作,11年的时候落成的。”

“这片水域,一开始是因为建设妈祖文化园圈起来的,后来干脆就修建起来作为亲海公园留了下来。”

“最棒的是每年这里都会聚集很多的海钓人,随着东北部的闸口开闸放水,会引来大量的鲅鱼海鲈,这个地方玩儿路亚岸投,简直不要太爽!”

“特别是快入冬的时候,人都浆糊了,北岸到东岸,都是人!”

“那老弟你这每天锻炼俩小时晚饭不就有酒菜儿了?”

“哎,老哥你说对了,还真就是,多了不敢说,一条一斤多二斤的鲈板儿总是没问题的。”

转过了一个街角,四个老的走进了一家早点铺。

“老板,4碗嘎巴菜,四根儿果子,4个茶鸡蛋在这儿吃,再打包2碗豆腐脑四根果子,待会儿带走。”

找个干净的桌子坐下。

“这家老板是天津人,做的还算是地道,这些天,每天让你们二位尝尝不同口味的天津早点。”

“嘎巴菜”本名应为“锅巴菜”,天津话叫“嘎巴菜”。

嘎巴菜以绿豆、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天津人俗称锅巴)、晾干后切成柳叶形小条,浸在素卤之中,盛碗,点上芝麻酱、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卤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六种小料制成。

天津嘎巴菜,当属大福来最地道。

“大福来锅巴菜”是历史最久远、最有名的。大福来店铺,地处天津市红桥区,该区聚居着18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4.48万(当时),占全市回族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五十,是回族聚居区。

红桥区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它既是天津近代工商业的摇篮,津菜的发祥地,又是天津清真小吃的摇篮。作为天津民族风味小吃的代表之一,大福来锅巴菜就是其杰出的代表,天津穆斯林莫不以大福来为豪。

“大福来锅巴菜”创始人姓张,是宋代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的第十三代。由张兰夫妇创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传承近三百年,店名乃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时所赐。它源于山东煎饼,创制于清乾隆年间,正式定型于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

敖德辉给亲家公亲家母各盛了一碗嘎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