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时第九战区可使用的四十七个师为基础,调动其中三十二个师和三个挺进纵队参加会战。
第二十集团军守备长江右岸及洞庭湖北岸、西岸。
第十五集团军以第五十二军主力守备新墙河阵地。
第二十七集团军驻防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等。
9月18日,日军在湘北正式发动攻势,至9月23日,突破中国军队的新墙河防线,继续向汨罗江防线进攻。
在鄂南和赣北方向,日军也同时发起进攻,试图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之势。
中国军队采用了比较灵活的作战方针,依托山川河流等有利地形逐次抵抗,创造优势条件消耗日军实力。
9月27日,薛岳调整部署,集中主力于长沙周围地区,准备与日军决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最终以日军伤亡三万三千余人,中国官兵伤亡、失踪共计四万余人,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中国军队尾随追击,取得重大胜利为结果。
不过在日方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统计中,中国军队阵亡约四万四千人,被俘约四千人,日军则仅伤亡三千五百人。
以会战日军被迫撤退的结果来看,日本自己这一份对外公布的伤亡统计,有极大的粉饰成分。
以往日军在侵略中国中,都是攻城掠地接连获胜,但在此战中却被中国军队打到衔尾追击,自然极不愿意向自己的军民承认这么一份预示战争走向的战败结果,那样会极大动摇军心民心,从而加速日本的战败。
此战过后,日本认识到中国的抵抗力量不容小觑,自己已经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速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需要重新调整战略。
从第一次长沙会战,要一直到两年后的1941年9月,日本才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可以看出,中日双方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完全相持阶段。
此后,包括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东等地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和局部反攻,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日本对中国占领地的统治也受到了动摇,使日军难以集中力量再次对长沙发动大规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