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以前我们之间的谈话,不能告诉任何人!”
何雨柱立刻明白了顾知秋的意思,毕竟这件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何雨柱问道:
“到底是什么事?”
顾知秋正准备开口,看到何雨柱的表情后立刻意识到,他可能真的已经忘了。
因为顾知秋清楚,很多人都在咒骂提这个建议的人,不少高层人士也都在寻找这个人。
毕竟这些高层人士年纪大了,为国家奋斗了一生,当然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因他们的付出而享受一些特权,哪怕仅仅是生活得好一些。否则,他们当年为何要如此拼命战斗呢?
但是这个命令一颁布,家里那几个小东西每天锦衣玉食的,怎么可能认真读书呢。平时要么就是嬉笑怒骂,要么就是玩乐消遣,根本就不专心学业。现在居然一纸令下要把他们送到乡下去,而且一去就是五六年,谁能承受得起?然而,教员发布的命令全国人民都很支持,自己就算不认同也得服从。虽然吃了个闷亏,但一定要查出这个提建议的人。
顾知秋家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他知道这件事必须要保密。在紫荆阁里,顾知秋对管家说:“你觉得这主意是不是何雨柱出的?”管家摇了摇头:“不可能,要是何雨柱想到这个,早就跟我说了。他那么多技术项目都跟我分享过,这种事怎么会保密呢?况且,这个建议是在大会通过后突然出现的一封匿名信。我想,可能是某个参会的人看到自己孩子不争气,所以才会出此下策。”
教员点头道:“有道理,不过不管怎样,这个建议非常好,能迅速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现在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要大量的人才。但这样一来,提出建议的人可能会很危险。还好,我第一时间就把那封匿名信烧毁了,连你也从未见过那封信,除了我没有人知道它的内容。”
所以,我们不能追查这个人,别人要是想查,我们也要尽量阻拦。不能让为我们国家出力的人受到冤枉。不过这个人也肯定知道自己提出这个建议会得罪不少人,否则他也不会用匿名信这种方式了,毕竟这可是个大功。”
听了教员的话,管家苦笑道:“要是换作我,我也情愿不要这份大功!”教员的孩子不符合条件,管家至今也没有孩子。因此他们在这一点上非常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在会上有那么多人支持的原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多人都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但为了国家,他们还是含泪支持这项政策。尽管这对他们的孩子不利,但是国家的建设必须要有牺牲。随着一个个同学的报名,一列列火车开始出发,大家满腔热情地前往各自的乡村,去教孩子们读书。
他们还不知道将来会面对什么挑战,但各个村子似乎事先商量好了一样,每个下乡的年轻人分到了自己的自留地。这些土地种出来的庄稼即使像黄金一样宝贵,也都归个人所有。然而,从城市来的人知道,农民辛苦一年还得把粮食上交国家。
自己家里存的粮食本就不多,而自己耕种的所有作物,无论品种如何,都不需要上交给公家。这一变化,让年轻人感觉国家对他们非常看重,个个高兴极了。每天干劲十足地劳作后,还忙着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因为了解到在这里认真学习,将来就有机会进入城市,因此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一边放牛、拔草,甚至趁着月光,也在抓紧学习。一股强烈的学习风气席卷了全国。
至于何雨水和韩春燕提到的事,不知怎么流传开了,经过一次次口耳相传,到了**那里,**回答:
“确实如此,考上了大学,想什么时候入学都可以。能上哪所大学,全凭个人成绩决定!”
因此,即使是那些被下放到乡村的人,为了早日回城,也开始拼命地挤出时间学习。对此,何雨柱只是苦笑着摇头,还能怎样呢?但他清楚,成就一个人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毕竟从识字到成才绝非一朝一夕。
这天,顾知秋正牢 * 满腹:“那些外国人真是太不像话了!他们得知我国物资充足后,竟提出要么降价卖给他们,否则就拒绝购买。
你说,我能惯着他们吗?爱要不要的,别以为离开了我们,世界上还有谁能提供这些东西!”
何雨柱回应说:
“老顾,这不是小事儿。专业的事情就得让专业的去做。你知道什么商业运作的道理?”
顾知秋苦笑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