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未来的皇帝了,还造反?”
“不得不说,这赵元佐的确是个耿直孩子。”
“可惜,他还没参透其中的斗争与阴谋。”
“太平兴国七年,他才十六七岁。”
“十六七岁,哪能懂的那么多?”
“而当赵光美被贬之后,他就抑郁了,对父亲这种不顾血脉亲情的做法,有些失望。”
“史书记载,他是得了‘心疾’。”
“又过了两年,当他听到叔叔赵光美死后,他就彻底看透了一切,继而,发狂!”
“在史书上记载,他是发疯了,因为赵光美的死,刺激到了他,然后就发疯了。”
“但凡有谁,一点小错,他都要用刀去刺伤,甚至杀人。”
“到了第二年,病情好转,赵光义甚至大赦天下。”
“说白了,赵元佐其实就没病。”
“他是没办法接受赵光义的薄情寡义,淡漠亲情。”
“以前,他们是一大家子人,有伯伯赵匡胤,有叔叔赵光美,还有堂兄堂弟,有爷爷奶奶。”
“以前,他感受到的是温情,伯伯是爱护他父亲的,也是爱护他的,叔叔也是如此。”
“他从小感受到的就是兄友弟恭。”
“却不想,一下子,他忽然进入到了这冰冷的宫殿之中,他发现,曾经的亲情,在逐渐消失。”
“他想不通,他不理解。”
“皇位,真的就这般诱人么?”
“可最后,他还是想通了。”
“而想通之后,这病情,自然就‘好转’了。”
“但他不想在这冰冷的皇宫之中了,于是乎,在听到弟弟对他说,赵光义设宴,就是没有请他的时候,一把火,烧毁了宫殿。”
“赵光义知道后,跟他说,汝为亲王,富贵极矣,何凶悖如是!国家典宪,我不敢私,父子之情,于此绝矣。”
“赵元佐不说话。”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被废为庶人的消息传来,他二话不说,就去了均州。”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已经南下,甚至都走到黄山了,又被喊了回去,至此,被幽禁在南宫。”
“以上,是赵元佐的情况。”
“再说说次子赵元僖。”
“赵元佐因为一系列的事情,就算赵光义宠爱,最后也没办法被立为太子。”
“父子俩搞的太僵了。”
“于是乎,就有了赵元僖的事。”
“在大号废了之后,赵光义就有意的开始培养小号,就是这赵元僖。”
“按照惯例,赵光义先封了赵元僖开封府尹,”
“赵元僖就比他哥赵元佐薄情寡义的多。”
“他先是在赵元佐面前,挑拨赵光义与赵元佐的关系,说什么父皇设宴,就是没有请你,你气不气?”
“赵元佐格局就比赵元僖高多了,赵元僖是在争储,而赵元佐,早就不想在这冰冷冷的皇宫了,于是顺势而下,烧了皇宫,被贬。”
“而赵元僖,自然而然也就上位了。”
“自古以来,争储的事情就屡见不鲜。”
小主,
“赵元僖这么做,那赵恒,赵元份,赵元杰这些弟弟,自然也有样学样。”
“然后,赵元僖冷不丁的就被弹劾了。”
“这弹劾赵元僖的,是个御史中丞,而这御史中丞背后是谁,就不清楚了。”
“因为这人弹劾了赵元僖后,赵光义的确处罚了赵元僖,但那弹劾赵元僖的,也被罢免了御史中丞一职,外放当官去了。”
“由此一事看来,那些非赵元僖一派的就知道了,光是弹劾赵元僖肯定是不够的,有皇帝撑腰,弹劾顶什么用?”
“同时,赵元僖一系的也借此事情,明白了朝堂之中,还是有敌人的。”
“于是乎,支持赵元僖一系的,如左正言、宋沆等人就联合上疏,要皇帝立赵元僖为太子,甚至,连宰相吕蒙正,也是赵元僖这一系的。”
“这些人联名上疏,就是要坐实太子之位。”
“免得有些人还别有用心,还想争储。”
“但他们这么做,就有些急功近利了。”
“宋朝的背景是五代十国过来的。”
“别说五代十国了,就是五代十国之前那个朝代,到了中后期以来,就很少立太子了。”
“不立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立了太子,那些大臣们就会向太子靠拢。”
“太子的确是皇帝的接班人,但同样,也是潜在的敌人。”
“太子造反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局不稳,五代十国本来就很乱,一旦立了太子,就很可能被其他势力攻击!”
“这不仅是赵光义不立太子的原因,也是赵匡胤不立太子的原因,”
“所以,那些人联名上疏,要立太子,这简直就是在说,官家啊,你看,咱们都是太子的人了,你赶紧立了太子,你就可以滚蛋退位了!”
“所以,这些联名上疏的,全都受到了责罚,而吕蒙正,也被罢相!”
“只是,赵光义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这事过去的第二年,赵元僖就死了!”
“史书上记载,赵元僖是暴死的!”
“就是,在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元僖感觉圣体有些不舒服,回府后,就病的很重了,赵光义喊他,他还能回应,但不一会儿,就死了!”
“这种死,就很蹊跷。”
“无故暴死就很扯淡。”
“就算是突然猝死,还得讲究一个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巨大等等呢!”
“哪有什么无故暴死?无非就是下的药猛不猛而已。”
“至于说谁想赵元僖死?那就看谁的利益最大,谁就是凶手了!”
“这就说到赵恒身上了。”
“他得到的利益最大,就算不是他,就算他不知情,也是他背后的人弄出来的。”
“就像天启帝与崇祯帝一样。”
“然后再说说赵恒。”
“储君之位,按照顺序,自然而然也就落到赵恒头上了。”
“伴随着身体每况愈下,赵光义就询问寇准,应该立谁为储君。”
“寇准不想说,认为这事涉及皇家,不是他们这些臣子应该议论的。”
“然后赵光义就说赵恒。”
“寇准表示赞成。”
“到不是寇准认同赵桓,其实不管赵光义说谁,他都赞成。”
“于是乎,赵恒就在994年,也就是淳化五年九月的时候,就当上了开封府尹。”
“赵恒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办起事来很用心,赵光义看了都说好!”
“第二年,也就是995年的时候,赵桓,终于被立为皇太子,打破了五代十国以来,不立太子的潜规则。”
“因为赵恒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太子。”
“赵光义就格外的上心,总感觉自己的权柄被人窃走了一样。”
“当他听到民间称赵恒为‘少年天子’‘真社稷之主’的时候,他就不高兴了,觉得,百姓只知道有太子,而不知道有他这个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