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三中全会后首次国常会,近2年来首次把目标对准“外部”,以“开放贸易”和“外商投资”为核心主题;
9月初,发改委就公布了2024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负面清单全面清零;同期,商务部发布了通知,对外资开放了生物技术与独资医院领域。
然后,9月19日,美联储正式降息。
9月24日,国新办临时会议,3位金融大佬出马,发布了亮瞎我们双眼的一系列政策。
所以,我们等美联储开始降息的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这个信号出现,就是这个阶段的“总攻”开始的信号。
理想来看,这个阶段,把大量资金吸引进来且能稳定留住,以及通过一系列降房贷、促消费、保就业等政策,能够走出“通缩危机”,真正有一个能稳住大盘的时间窗口。
然后,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中长期的问题,需要继续快速推进,完成结构性改革。
而,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可能在于:要抓住需求侧。
又重新回到开头讲的“外循环+内循环”上面来。
假设,无论外循环还是内循环,现在在政策工具和金融/资本市场上都可以重新稳定下来了,但产能过剩+内卷竞争问题仍然存在,则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完成对需求侧的改革。
一种传统观念里,经济发展只有关于生产和分配。
这个逻辑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增长,就得尽可能多地生产货物,卖给其他国家,赚到钱大家分。
要生成的货物,也一定是市面上已有成熟对标对象的产品,我们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进行生产,这样就能赢得别人的认可。
这就是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逻辑。在发展期,这个逻辑是没错的。
但问题在于,如果一直坚持这个逻辑,最后必然导致“内卷趋向”,大家都做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累,但利润却越来越薄。
怎么破局呢?一种是:让核心技术和壁垒必须在自己手里,让自己的产品是创新和前沿技术驱动的,因此你可以面向全球范围内持续输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且还能获得溢价。无论苹果、微软还是特斯拉,都是这个逻辑。
所以,我们这几年特别强关注高端制造、前沿科技层面的创新。也特别希望本土能多出几个比亚迪,多出几个华为这样的企业。
另一种破局思路,则是要理解,经济发展里,还有一种逻辑是:需求拉动经济。
所以,如果市场里,用户的原有需求必然导致内卷,那就要给用户们空间,让他们能产生新的,可以让大家都不那么卷的需求。
这就必须要提到服务业了。
“工业品和服务业的定价机制是不同的。
工业品的定价机制,基本是全球一价化。
这就意味着:如果是以常规的工业品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各国人均收入也不会有太大差别。一瓶洗发水在全世界售价差别不大,因此各国洗发水生产者的收入也差别不大。所以,各国人均收入的差别,主要来源于一国独特的事物的价格(例如某国特殊资源、独特垄断专利品、或者一国国内服务业)。
对于一般发达国家,主要源于服务业的价格差。
在中国,一位婚姻咨询师可能收费200元每小时;在美国,一位婚姻咨询师可能收费200美金每小时。这就带来7倍的收入差距。这里,服务业定价(尤其是相对于工业品价格的定价)是关键。
如果一国教授、歌星、设计师、咨询师、科研工程师、作家、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生、摄影师、星级厨师、投资经理、画家……都能获得相当高的服务价格,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这些服务价格比工业品价格高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容易是高收入国家。与传统经济观念恰恰相反:并不是靠工业品赚的钱养起服务业,反而是工业品只提供基本收入,服务业才能撑起整体高收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简而言之,放眼全球人均GDP比较高的发达国家,其实很多国家并没有像中国这么强大和健全的供应链和制造业。但他们的人均收入更高,人均GDP也更高。
这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的关键,也许在于“服务业”在这些国家内,大家的心智状态里,是愿意为“服务业”支付高溢价的,也因此,很多人做着一些平均劳动时间更少、更不卷的工作(类似独立摄影师、心理咨询师、旅游规划师等等)就能获得高收入。甚至,这种消费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我记得之前有一次研究中国的GDP结构占比,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对比2021年的GDP,中国比美国少大概6万亿美元,但是在贸易、投资、常见日用品消费等的GDP占比上,中国都不比美国少多少。所以,差的6万亿美元,到底差在哪里了?
答案是:美国GDP结构占比里,有一项叫做“服务性消费支出”,这一项,美国大概是5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可怜的小几千亿美元。(详细数据记不清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回到国内,毫无疑问,过去100年我们是从一穷二白走过来的,大家都习惯了省吃俭用吃苦耐劳(中国人骨子里也有这个),市场还没有形成愿意为高溢价服务进行支付消费的习惯。
但是的确,长期来看,服务业才是更有机会能让人用更短劳动时间创造更多溢价收入的领域。
并且,服务业里面,你的休闲放松时间,就是别人的收入。
因此,长期来看,也许我们的“结构性改革”,也有“国计”、“民生”两部分。
国计的部分,核心就是突破卡脖子,以及一些核心产业链升级+新一轮出海了。
而回到民生,也许接下来的改革的其中一个导向,是需要在需求侧让大家有更多休闲时间,能开始学会放松一点,精神文化生活也更丰富一点。这样,或许更能催化出更多多元性的消费需求,也能增加“民生”层面的幸福感。
否则,长期一直卷下去,有关生育率、结婚率等问题的降低,还是很难有解。
毕竟,中国人,整体还是不太懂得休息,也不太会玩的。
所以,如果经济结构不对,或者经济流向不对,那么大量印钱不但不能带来经济的良性循环,还会引起高通货膨胀。在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下,如果现在中央直接大量印钱、增加投入经济的“第一桶金”,就能带来经济增长和所有人的收入提升吗?
但当下的总攻和集结号,也许可以解决短期内先把大盘稳住的问题。
至于长期,还有很多工作和考验要做的。
这样来看的话,今年的三种全会,其实是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未来规划的。(我昨天还专门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有兴趣的同学也建议可以回去再看一遍)而今年Q4,在打响了“总攻”的第一枪之后,又很关键了。
非常乐观的情况下,可能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开始各种加速落地,高层和政府的工作,其实不轻松。
20届三中全会的成果能落实得如何,能不能一举在“信心”层面扭转基本态势,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开跑这几枪了。
以上,一些不见得成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