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时略微带着醉意,淡淡道:“这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接下来该做正事了,尔等速速回去整兵,三日后,大军南下淮南。”
“得令!”
诸将摇摇晃晃起身,看似醉了,实则心头清明。
送走诸将,林时便也早早睡下,去梦中和还未出世的孩子相见。
......
......
三日时间一晃而过,经过这三天时间的修养,大军的士气也臻至了顶峰。
接下来,就是分兵。
赵兴业麾下三万龙渊水师需要承担起封锁大江的重任,最先开拔。
如此,林时手里便只剩下了十六万大军。
但雁门关也需要人镇守,林时便做主,将庞卓和元茂手里的三万雍州军留在了雁门关。
顺便,也给他们留下了二十门火炮。
雁门关不属于边疆,林时在雁门关驻军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备北魏的余孽生乱,因此,他留下的人数多一些,火炮便少了些。
而林时自己,则是带着剩下的十三万大军直奔两淮之地而去。
从雁门关到淮南之地,一路都是平原,唯一的天险,就是大河。
但大河显然是不足以拦住大军脚步的,因此,林时这一路上走得很安心。
一路跨越华北平原,过了黄河,便是中原核心之地。
浩浩荡荡十三万大军南下,林时仅仅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已经抵达淮河北岸。
四月的淮河,倒映着一江绝色。
林时站在大河岸边,遥望淮南大地,温暖的江风吹在脸上,让人下意识的眯起眼睛。
“舒坦!”
他张开臂膀,脸上浮现舒坦之色,感慨道:“这两淮之地,果然是个好地方,难怪姜承会将复国的希望寄托在这里。”
一众将领跟在林时身后,听着林时的感慨,脸上也露出笑容。
程名振呵呵一笑,搭话道:“的确是个好地方,不过从今以后,这样的好地方,都归我大梁所有了,一个大魏,拼尽举国之力,尚且不是我大梁的对手,更遑论现今只余淮南一地。”
这话一出,将领们顿时忍不住大笑出声。
林时也乐了,他张开双手,感受了一些淮南之地的温暖,旋即转头望着身后的十几万大军,心中端的是万丈豪情。
这天下九州,终究匍匐在他的脚下,成为他功绩的见证者。
林时正感慨间,忽听得亲卫来报,跟在大军后面差点跑断腿的李瑷也到了大营之中。
李瑷作为大军的后勤大管家,他到了大营,于情于理,林时也该接见一下他。
当即转过身,对着众将招呼道:“走吧,去见见咱们的大管家去。”
诸将点头,跟着林时回到营中。
帅帐之内,李瑷早已候在帐中,见林时领兵入帐,赶忙起身行礼。
“末将李瑷,见鬼大帅,见过诸位将军!”
“不必多礼,起来吧!”
林时摆摆手,走到主位上坐下,诸将各自按照位置落座,李瑷也不拘谨,径直来到林时下手坐下。
虽说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军中实际上的二把手是程名振这个大将军。
但李瑷作为军中军司马,陛下钦封的军中二把手,他坐在林时跟前,旁人自然也不会去挑刺。
待众人落座,林时笑呵呵的看着李瑷问道:“李司马今日此来,可是有好消息要带给本帅?”
林时这话一出,李瑷顿时一愣,不由大感惊奇:“大帅怎知?”
“这些日子李司马为大军后勤之事可谓是操碎了心,更为了不影响本帅用兵,都不曾出现在前线。但今日,李司马却是一反常态,亲来军营见我,岂不是意味着有大事发生?”
林时笑吟吟的反问一句,顺便也说出了他猜测的理由。
李瑷一听这话,也忍不住笑起来:“还真是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大帅,但大帅又怎知末将带来的消息,一定是好消息?”
林时也笑,笑呵呵的摇头道:“因为,本将不觉得这个时候,会有什么坏消息出现在本帅的案头。”
李瑷又是一愣,旋即轻轻颔首:“也是,如今我大梁新灭大魏,国中欢腾一片,到处是诵念大帅用兵如神的声音,的确是没有什么坏消息。”
林时嘴角含笑,没有接话,静静等待着李瑷出言。
李瑷也不再卖关子,捋了捋胡须,笑呵呵的说道:“末将此来,是要告诉大帅,末将已经打通了从神都通往辽东,淮南,河套,荆州之地的粮道,自今日起,大帅无论如何用兵,都不必再担忧粮草问题。”
一听这话,林时顿时惊讶得站起身来:“这么快?”
其他将领也惊讶了一瞬,随即朝李瑷投去了一个敬佩的目光。
林时回神,忍不住仰天大笑几声,上前拍拍李瑷的肩膀,夸赞道:“可以啊老李,陛下果然没看错人。”
李瑷颇为自得的点点头,谦虚道:“大帅过誉了,末将能这么快打通粮道,全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绝非末将一人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