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少年时,朱元璋就唯恐他长大以后,就忘了稼穑之难,百姓之艰,于是在朱标很小的时候,就安排他到凤阳老家去祭拜祖陵,顺便探查各地风土人情,使其知晓民间百姓的好恶,以及民众生活之艰难。”
天幕上,跟着显现出朱标少年时期,跟随父亲朱元璋在民间体察民情时的画面。
画面中,父子二人每到一处,老朱都会悉心给儿子讲述百姓生活之艰辛,教导朱标不要因为当了太子,就好逸恶劳,成为盘剥百姓之君。
朱标听在心里,自此对百姓极为爱护。
及年长以后,所奏所行,也多为宽仁之政。
西汉,文帝十年。
汉文帝刘恒作为第一位开创治世的皇帝。
对于天幕中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教导,他见了,不禁大为赞赏。
“朱元璋及其子朱标,乃有仁德之风,真不愧为天下之主也,国有仁君,天下之幸也!”
想他刘恒,当初为代王时,治理代国一地,就曾多次在民间走访采风。
只有深入调查了解百姓生活之难,以及他们需要什么,为君者才不至于被手下身居高位的官员言语所欺骗。
故而对于朱元璋能亲自带着太子走访民间这一举动,他甚为推崇。
刘恒:“朕决定了,只待太子年岁稍长一些,朕也要带着太子去民间走访。不知民生疾苦 ,焉知治国之不易?后人之行,可以为师矣!”
秦明:“至洪武十年时,朱标次子朱允炆出生,此时的朱标已年满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先交由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自此,朱标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的太子监国生涯。”
“朱标监国期间,朱元璋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朱标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
“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
“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秦明:“不得不说,在教育太子方面,朱元璋无疑是成功的,他的言传身教被朱标牢牢记在了心里。”
“自此之后,太子朱标凡是处理政务,皆刚中有柔,柔中亦是带有刚,虽为仁德之君,却不失为明断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