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杨涟与高攀龙说陛下要求在《大明律》中把律条尽可能注明,今后判案要以律条为尺,颇有不妥。而在刑罚上又取消了大部分惩戒之刑,动辄抄家苦役,似有法家之嫌,后世难免要有……暴政之嫌……”
王安确实不是装可伶,说之前先从怀里掏出个小纸条,一字一句按照上面写的说,不敢有半点疏漏,更不敢随意加上自己的只言片语,仅仅就是转述。尤其是说到最后四个字时,两条腿已经有了微微抖动。
“坐下……朕说坐就坐,趁热把可可粉喝了。他们俩处心积虑的逼着你来给朕说这些,是不是也怕被抄家苦役?
别忙着否认,朕觉得肯定是。在大部分朝臣眼中,朕是个喜怒无常,杀戮成性的君王,就算还没人说暴君,估计也差不太多了。
既然都快是了,那朕还会顾及身后事吗?来,朕口述,你记录,带回去交给他们,免得以后再来骚扰你。”
被臣子如此评价,是很多古代帝王的大忌。即便真是杀戮成性的帝王,比如朱元璋,也绝不愿被人说成暴君,谁敢说,大概率就真要被暴了。
杨涟和高攀龙还算比较了解自己的大臣,可他们依旧不敢当面这么说。可又忍不住想忠言劝谏,于是就找了个最不容易被皇帝记恨的人来代言,比如王安。
不得不说的是他们找对人了。只要王安不当谋逆主犯,哪怕参与了,自己也会法外开恩予以赦免。还不会把他赶出宫去自生自灭,可以继续在宫里当个闲差。
没什么太复杂的原因,如果没有他当年的回护,自己会不会夭折先不提,肯定会吃不少苦。也大概率不会那么容易搭上陈炬,在登基之初就能牢牢把控住后宫。
皇帝是很无情,自己可能比普遍意义上的皇帝更无情,但还是有点底线的,对于没什么危害的功臣,主要以宽怀为主。
“朕不太懂法家或儒家是个什么样子,只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想管理好国家不能寄希望于君主永远圣明,得依靠律法。
韩非子说过: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