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快大结局了,最后聊下名人

大夏权枭 写书狂人 5212 字 3个月前

- 马岱:5.5分。马岱是马超的从弟,跟随马超加入蜀汉,参与了一些战斗。他的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突出的战功,但也为蜀汉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 魏国将领:

- 张辽:9分。张辽是曹魏的名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合肥之战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威震江东,为曹魏的稳定和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精神深受曹操和后世的赞誉。

- 徐晃:8分。徐晃勇猛善战,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樊城之战中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他对曹魏的忠诚和在战场上的表现都值得肯定,但相比张辽,他的影响力稍逊一筹。

- 张合:7.5分。张合善于用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抵御诸葛亮北伐等战役,街亭之战中大破蜀军,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为曹魏立下了战功。但他在早期曾多次更换主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声誉。

- 夏侯惇:7分。夏侯惇是曹魏的开国元勋,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功勋卓着。他虽然作战勇猛,但也经常战败,不过他为人俭朴,深得将士们的爱戴,对曹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曹仁:7分。曹仁跟随曹操征战四方,破袁术,擒吕布,败刘备,参加官渡之战,立下汗马功劳。他善于守城,在襄樊之战中抵御了关羽的进攻,为曹魏保住了重要的城池。但他的军事才能在曹魏将领中并非最为突出。

- 庞德:6.5分。庞德原是马腾麾下武将,后归降曹操,常骑白马作战。襄樊之战中他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表现出了极高的武力和勇气,最终为关羽所杀,宁死不降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他加入曹魏的时间较短,对曹魏的贡献相对有限。

- 于禁:5分。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一些战功,但在樊城之战中,他被关羽水淹七军后投降,晚节不保,这一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声誉和评价。

- 乐进:6分。乐进是曹魏的早期将领,以勇猛着称,曾经在很多场战役中立下大功。但他的战功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在曹魏将领中并不是最为突出的。

- 曹真:6.5分。曹真作为曹魏的宗室将领,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曾多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也有失败的时候,且他的才能在曹魏将领中并非顶尖。

- 夏侯渊:6分。夏侯渊参与了官渡之战,负责督运粮草,擅长千里奔袭。但他在定军山之战中被黄忠斩杀,这一失败对曹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也影响了他的评价。

人们追捧诸葛亮北伐并对其大加赞扬的原因:

1. 忠诚与信念的体现:

- 诸葛亮对蜀汉、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刘备托孤后,他始终铭记兴复汉室的使命,将个人的命运与蜀汉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体系中是极为高尚和可贵的,备受人们推崇和敬仰。

小主,

2. 积极进取的精神:

- 面对蜀汉与曹魏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诸葛亮没有选择偏安一隅、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积极寻求改变局势的机会。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不向困难低头。

3. 军事才能的展现:

-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多次与曹魏军队交战,取得了不少胜利,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例如,在卤城之战中大败魏军,斩敌数万。他善于排兵布阵,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以解决后勤补给问题,还改进了连弩等武器装备。这些军事成就和创新,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4. 政治智慧的体现:

- 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也是诸葛亮的政治策略。通过北伐,他可以将蜀汉内部的矛盾和注意力向外转移,加强国内的团结和凝聚力。同时,北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曹魏的发展节奏,为蜀汉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5. 文化和精神的影响:

- 诸葛亮的北伐故事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中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形象被不断美化和神化,成为了智慧、忠诚、正义的象征,对后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情况及关键节点分析:

1. 第一次北伐(228 年):

- 战略及前期成果: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经子午谷奇袭关中的建议,选择出祁山进攻陇西。这一战略起初非常奏效,曹魏方面毫无准备,蜀军迅速拿下陇西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曹魏朝野震动。

- 关键失败节点:街亭之战的失利是此次北伐失败的关键。诸葛亮派出马谡镇守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舍弃城池选择在山上驻守,被张合切断水源后兵败,导致街亭失守。街亭一丢,安定的粮草就运不过去,诸葛亮无奈只能放弃陇西三郡,火速退回汉中。

- 若不出问题的情况:如果马谡能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坚守街亭,阻挡住张合的援军,那么诸葛亮就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在陇西的战果,消化新占领的地区,进一步扩大战果。同时,也能对曹魏造成更大的心理震撼,吸引更多的曹魏势力投降或反叛,从而有可能改变整个北伐的局势。

2. 第二次北伐(228 年冬):

- 行动情况:曹魏东吴交战,诸葛亮认为曹魏兵力空虚,于是发动第二次北伐,此次直奔陈仓。但陈仓早有曹魏重兵把守,诸葛亮久攻不下。

- 关键问题:此次北伐的关键问题在于情报不准确和对陈仓防守力量的低估。诸葛亮可能没有料到陈仓的守军如此顽强,而且曹魏的防御准备如此充分。

- 若不出问题的情况:如果诸葛亮在北伐前能准确掌握陈仓的情报,做好充分的攻城准备,或者能有更好的攻城策略和战术,那么有可能攻克陈仓,占据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从而进一步威胁关中地区。

3. 第三次北伐(229 年初):

- 主要行动:这一次北伐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对武都、阴平二郡的争夺。

- 关键进展:最终诸葛亮成功夺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整体战略意义相对较小。

- 若不出问题的情况:如果能在夺取二郡后,进一步扩大战果,吸引更多的曹魏势力投降,或者与东吴形成更紧密的配合,对曹魏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那么此次北伐的意义将会更大。

4. 第四次北伐(231 年):

- 战役过程:诸葛亮再次出祁山,进军陇西五郡。此次曹魏主帅是司马懿,他采取坚守城池、不与蜀军正面交战的策略,企图拖垮蜀军的补给线。

- 关键矛盾:此次北伐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的后勤补给和内部矛盾。诸葛亮让李严在后方负责粮草,但李严未能按时供应粮草,并且谎报军情,导致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成都。

- 若不出问题的情况:如果李严能按时供应粮草,或者诸葛亮在出征前能更好地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那么蜀军就有可能在陇西地区与司马懿的军队进行长期对峙,寻找战机,从而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5. 第五次北伐(234 年):

- 战略变化:这一次诸葛亮出斜谷后,打到郿县,在五丈原安营扎寨。他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开始在渭水边直接屯田生产粮食,并且使用木牛流马运粮,打算与曹魏打消耗战。

- 关键节点: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是此次北伐的关键节点。由于他长期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病死于军中,导致北伐大业终止。

- 若不出问题的情况:如果诸葛亮身体健康,能够继续指挥作战,那么蜀军在五丈原的屯田和坚守就有可能持续下去,逐渐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内部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或者东吴方面也可能会加强对曹魏的攻势,从而为蜀军创造更好的战机。

小主,

诸葛亮北伐的成功概率及对诸葛亮的综合评价:

- 成功概率:从客观的历史条件和局势来看,诸葛亮北伐的成功概率是比较低的。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政局相对稳定,从曹操到曹睿的帝王本身有才能和度量,同时各方都督也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魏国的国力远胜于蜀汉,拥有更多的人口、资源和兵力,而且曹魏的领土广阔,战略纵深大,容错率极高。相比之下,蜀汉的国力弱小,兵力不足,后勤补给困难,且秦岭的存在使得蜀军的进攻难度加大。但如果从一些偶然因素和战术层面来看,如果诸葛亮在某些关键战役中能够避免失误,或者曹魏方面出现重大错误,那么蜀汉也有可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局势,所以说诸葛亮北伐的成功概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变数的,但总体来说是比较低的。

- 综合评价:

- 积极方面:

- 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在蜀汉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巴蜀之地相较汉朝时期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善于治理国家,选拔人才,加强了蜀汉政权的建设,为北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持。

- 优秀的军事家: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北伐过程中多次取得胜利,给曹魏军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忠诚的楷模:他对蜀汉和刘备的忠诚无人能及,这种忠诚精神成为了后世的典范,被人们广为传颂和敬仰。

- 文化的代表:他的形象和故事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被广泛传播和演绎,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不足方面:

- 战略决策的局限性:从战略层面来看,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过大,北伐的难度极高,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 用人方面的失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这对北伐的局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体而言,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智慧、忠诚、勤勉和奉献精神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但他的北伐行动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