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战法落后,采用的是线列步枪时代的战术,排成密集阵型,给敌军竖了个超大的活靶子,增加了敌军的命中率;
四是后勤保障不力、各军竟然是从各自的驻地补给,导致士兵吃不饱穿不暖,这样还怎么打仗?
第五,淮军实际是李某人的私军,底下又派系林立,都只想保存实力,作为安身立命的砝码,除了聂功亭、马金叙等少数将领,其余人均是能躲就躲,坐视他部孤军作战,因此淮军数量虽然多,但每次参战兵力都少于倭寇;
第六,青廷对战争准备不足,也小看了倭国的野心,后者为了发动这场战争,已经谋划了二十多年,将大夏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民心所向打探得清清楚楚;
…
以上是直接原因,再说说根本原因:
其一,蛮人信不过汉人,对淮军多有猜忌,生怕其尾大不掉,形成唐末、明末时藩镇割据的局面,甚至出现朱温这样的人物;
其二,朝中派系林立,以帝师翁叔平为首的清流派有意掣肘、屡屡攻讦,并试图通过战争削弱李某人的砝码;
其三,蛮青不得人心,故不敢以举国之力对抗倭寇,否则肯定能击败倭寇,但蛮青也会走向灭亡;
倭国也是摸透了这一点,才敢赌上国运发动那一战;
…”
杨兴飞高谈阔论一番后,端起茶碗润了润嗓子,绝不是端茶送客的意思。
谭复生再次拱手,动容道:“大帅世事洞明,对各方局势洞若观火,令我这个书生自愧不如、叹为观止。”
杨兴飞摆手道:“复生兄客气了。”
谭复生接着问道:“还有一事请教大帅,为何倭国能富国强兵,大青却做不到?”
杨兴飞解释道:“这仍旧是青廷的痼疾所在,因为倭国从上到下彻底改变了体制,朝中又有中坚力量推动新政…
而青廷的一系列举措,只不过是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没有实施利于民生的新政,也没有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更没有推行殖产兴业,进而富国强兵…”
谭复生深思良久,随后恍然道:“原来如此。”
又犹豫片刻后开口问道:“依大帅之见,如果朝廷也效仿倭国的举措,有没有可能扭转局面?”
杨兴飞笑道:“复生兄不用顾忌什么。”
顿了顿后继续说道:“青廷眼下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任何举措都改变不了其灭亡的结局。”
小主,
谭复生:“愿闻其详。”
杨兴飞:“倭国之所以能维新改制,是因为自古至此采用的都是‘虚君’政策,变革之初先是打败了以幕府为首的旧利益集团,主导倒幕的新兴势力,如萨摩藩、长州藩等势力得以上台,掌控了倭国朝政,随后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系新政,既符合后者的利益,又利于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