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仁义舆论VS武力威慑

战争,视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方式,它存在不可忤逆、不容僭越的规律与法则,其中,暴力只是手段之一。

尤其在战争前期,强大的暴力机器发动之后,足以打破对手物理、生理及心理防线,使其转变为“屈服状态”。

屈服、征服,一字之差,意义可就差多了。

李煜策划整场“吴越灭国”的战争,为的是天下统一,不是为了人口灭绝,人也是资源啊。

站在现代人立场上,那可是自己的同胞。

郑彦华很懂事,他虽然“面圣”的机会少,暂时,还算不上李煜政权核心人物,也称不上心腹爱将,可这个人很善于揣摩领导心思。

《南唐书》记载这样一件事——

当年,李璟攻打闽国的时候,派出手下“嘴炮李兴”前去与李儒赞交涉,李兴这人就是妥妥的一个喷子,一见面,二话不说,先一顿下三路的输出,问候了李儒赞的祖宗十八代。

“弘义不胜愤,募生得兴者。”

李儒赞气疯了,从娘胎里出来,就没有被人这么劈头盖脸地卷过,当即下令,老子出钱,谁能去教训这个李兴一顿!

众人不以为意,打仗嘛,人命都不值钱,骂你两句怎么还破防了?为了这事儿出兵,不值当的。

唯独郑彦华,当时,他就在李儒赞手下做一名校尉,史书上记载“彦华夜缒出城外,伏濠旁,明日遂得兴”。

偷偷摸摸,从城楼上放下绳索,在河沟旁边躲了一夜,趁着李兴不注意打闷棍,把人给绑架回来了,亲手交给领导。

看看,这就叫有眼力见,这就叫会揣摩上意,领导的要求再不合理,那也是领导!

在金陵期间,与李煜短暂的交流过程中,郑彦华就敏锐地发现,这位皇帝对待吴越之地,话里话外、日思夜想,重视程度远超过清源军(闽国地盘)、荆南之地。

开动自己的脑筋,吴越有什么优点?

富甲天下啊!

富甲天下的基础是什么,人口啊!

故而,“观音岭之战”结束之后,郑彦华立即下令,接下来的战争过程中,必须要宣传、执行“爱民政策”,不能让兵卒们杀顺手了,刹不住车。

当然,这道军令,也仅仅影响到直属的“清淮军”及管辖的“宁国军”“婺源勇”,虽然是名义上的统帅,可他不会去干涉李景达的行为。

人家是皇叔。

原则、人性、政治、权谋……综合考虑之下,才能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郑彦华活得很累,却也很通透。

巳时三刻,休整完毕。

郑彦华、柴克贞、齐象三员大将,屹立在高坡之上,面沉似水。

仗是打完了,但战场还没有打扫完毕,唐军在寻找自己人的尸体,找到之后,一排排放好。

“清淮军伤亡多少?”

“七百余人。”

“齐节度,宁国军的情况如何?”

“阵亡五百多人,伤者三百。”

郑彦华一闭眼,一低头,算是给阵亡的士兵们默哀。

“柴将军,你身上有伤,留下善后。”

柴克贞愣住:“善后?这里有什么可善的?”

“轻伤者留下,再拨给你五百人,不仅要把自己人收拾干净,吴越兵卒的尸体,也要妥善处理。”

“这……主帅,何意?”

郑彦华说道:“攻心为上!你等着吧,两日之内,湖州方面就会传来好消息。”

“末将能战,此等小事还……”

郑彦华一摆手,制止异议:“放心,攻克湖州之功,少不了你的,却也多不了我、齐节度,明白吗?”

“……明白了。”

柴克贞真明白了,不是装的,湖州虽然是“州”,可比起苏州不值一提,打起来难度小,可湖州毕竟是“州”,破州之功、自然不小。

这样的功劳,只能是李景达获得头功。

【李景达:不要小看我啊魂淡,三山岛吴越水军又来支援,我一打二啊!】

见准备妥当,郑彦华翻身上马。

“进军湖州(城)!”

事后证明,郑彦华令行禁止、严禁劫掠、杜绝滥杀的举措,对统战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吴越到北宋,整个浙江的重心实际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移,也就是史学家所谓的“钱塘转瓯江”,即从杭州、越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流域,系统性地转入了沿海地区。

而湖州,属于是“万年老二”与“战略后方”的存在,人口规模不是最大的,生产力资源是最丰富的。

单以人口(户数)统计,参考北宋初年,湖州户数为户,同一时期,苏州户、严州户、秀州户、明州户、台州户等。

整体上,排在湖州前面的,就三个地方,一是杭州户,二是越州户,这两个都属于“钱塘经济圈”的。

湖州,以四县之地,开垦太湖平原,是个宝地啊,可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地区——

农业人口最依仗、最在乎的是什么?土地。从钱镠到钱俶,不过三代人,很多土地都是新开垦,没有种上几年的,就算是天塌下来,很多老百姓都舍不得跑。

小主,

唐军如果滥杀,老百姓又不跑,留下来会干什么?干架!

“攻心为上啊……”

郑彦华领军在前,从龙华山西麓,到湖州城关,加上弯路、山路、水路等,总路程算多了也就三十多里。

但是,清淮军、宁国军走了四个半时辰,到达湖州,天已经黑下来了。

之所以走的慢,是因为大量的攻城器械运输,道路实在难行,尤其是湖州以西的数条河流,清溪、召溪、塘溪等,将整个地域分割的七零八落。

还有万年不变、永不缺少的护城河,直接与太湖连通,水资源那叫一个丰富。

湖州五门,西南角承恩门,南边嘉会门,东南角神武门,正东宜春门,以及北边的吉祥门。

从攻城角度说,最佳选择,应该是西南角的承恩门,一是距离近,二是地势开阔,可郑彦华偏偏下令,大军全都转到南边的嘉会门。

齐象纳闷,觉得不合常理——

“郑节度,大军摆在正南,要同时面承恩、嘉会、神武三门的压力,我方兵力所处空间狭窄,摆出个一字长蛇阵……风险太大。”

郑彦华点头,吩咐道:“按命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