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意见、唱反调、出风头的时候,比谁都积极!
一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又夹着尾巴往后撤!
一番口舌,钱文奉直感头疼,善于察言观色的范梦龄立即打圆场。
“两位,稍安勿躁,莫作口舌之争!”
范梦龄很理解邵可迁,他绝对不是畏战,可作为那场恐怖战斗的亲历者,强调或高估敌方火器威力,反而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一转头,对王元之拱手,语气缓和地问道:“王县令,听你之言,似乎有了应对之策?”
范梦龄如此客气,不是说王元之身份多特殊、背景多雄厚,而是“长洲县令”这个官职本就不低,它与吴县县令一样,都属于苏州府的“直辖县”,就如同北京市与廊坊市,都是“市级”,可地位就差得多了。
相较而言,范梦龄虽然在苏州刺史府任职,却只是一介幕僚,而王元之是手握实权的。
见众人侧目,王元之平复心情,答道:“还谈不上应对之策,倒是有个破局的主意。”
“还请赐教。”
“师之长技以制之。”
钱文奉眼前一亮,问道:“元之,你是说,城中也能仿造此类武器?”
“相使,属下已经说了,这不过是加些火药的伎俩。”王元之拱手环视,继续说道:“在座诸位,莫忘了城中有诸多匠人,专门制作爆竹售卖!”
众人皆是一怔,随即点头,不错,唐国人造得,我吴越国就造不得?
李煜要是听到这句话,估计能气得抽过去,从提出火药武器的概念开始,仅仅是改良工艺,再到制作颗粒火药,南唐投入了多少钱财、耗费了多少时间?为了筹钱,自己的太子府邸都快搬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啥要灭掉“冯党”?为啥要灭掉“江右商帮”?为啥要拉拢“十大皇商”?娘的,一个小小县令,上下嘴唇一碰,就能仿制出来“震天雷”?
所谓“无知者无畏”,这也怪不得王元之,以及苏州一众官僚。
所谓“火药”,出现于公元9世纪,也就是唐朝初期,炼丹术士的必修功课《真元妙道要略》中,正式记载了火药实验与成分,大名鼎鼎的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黄法》,还描述了详细制作过程。
所谓“爆竹”,其实最早根本就不是“火药制品”,《荆楚岁时记》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南梁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爆竹”一词,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华夏先民,是真的烧竹子!竹子里面的空气,在高温之下膨胀、崩裂,发出巨大声响,被视为能够震慑邪祟。
“火药爆竹”产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五代末期、北宋初期,倒不是火药技术多先进,而是“春节燃放烟花炮竹”的习俗得到了传播,换句话说,纸筒烟火炮竹的出现,是为了让不产竹子的老百姓,也能获得“震慑邪祟”的物品。
火药技术大突破,是在宋代中期之后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中,都记载了民间“竞放爆仗,烟火腾空”的景象,宫廷也不遑多让,“元夕,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说明烟花爆竹也是宫廷庆典的重要物品之一。
唯一的问题,就是火药成分配比,能响、不代表能炸,能炸、不代表能炸的死!
钱文奉想不到那么多,他很高兴,当即吩咐:“元之,城中烟火作坊、火药材料、工匠等,交由你调度,能否仿制出来?”
王元之窃喜,立功的时候到了!
“相使放心,准备停当之后,属下立即监督制作。”
“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