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字子鼎,战国时赵国邯郸人,他是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要想了解公孙龙,我们就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名家学派。
名家学派流行于战国中后期,提倡在证明时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善于辨析。其学说基于对语言的分析,故又称“辩者”。
在西汉时改称名家。但事实上,诸子各家学派都认为名家学说是诡辩之学,换个说法理解就是现在的“杠精”。
庄子更是称名家为“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意思是庄子认为名家曲解别人的意思,通过辩论逻辑让别人哑口无言,但又不能真正说服别人的内心。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提出了21个辩论命题,我们从其中经典的6个命题来简单了解名家学派的思想。
第一个命题:白马非马。名家认为白马不是马。其推理方式是:白马是具体的,马是抽象的,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个命题:鸡三足。理由是鸡除了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脚”这个名称,所以得出鸡有三只脚。
第三个命题:龟长于蛇。人人皆知龟比蛇短,但名家偏说龟比蛇长。理由是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所以说龟比蛇长。
第四个命题:马有卵。马是胎生,但名家却偏说马能生蛋。理由是万物本质是统一的,胎生的马与卵生的禽类都是“物”,所以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第五个命题:狗非犬。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但名家说狗不是犬。
《尔雅》中曾解释“犬未成豪曰狗”,公孙龙据此论道:二物必有区别,狗就是狗,犬就是犬,狗不是犬,犬不是狗。这并不是大小之别,而是二者实质区别。
第六个命题:丁子有尾。丁子是楚国人对青蛙的称谓,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但名家偏说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虫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见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我们在看到如今“鸡三足”“丁子有尾”这些命题时,都不禁产生疑问:这不就是现在所谓的抬杠吗?
小主,
而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公孙龙,正是由于“白马非马”“离坚白”等看似抬杠的理论而名扬天下。他也是名家学派中唯一留下学术着作的人。
什么是“白马非马”?一天,公孙龙牵一匹白马想要进城,但守卫告诉他这座城池规定马不能进入城内。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
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意思是说,“白”是指马的颜色,“马”是指马的形体。
“白”是用来称呼马的颜色的,“马”是用来称呼马的形体的。因此,“白”与“马”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马”了。
如果从抽象的概念来看,“白马”不是“马”。公孙龙还举例说,如果你到马厩里去取马,黑马与白马都是你取的对象;如果你只取白马,那么黑马就不是你取的对象。
取马的时候,黑马和白马都可以算作“马”,但不能算作“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在公孙龙看来,“白马”的概念是非常具体的,“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然而常识的判断却是非常矛盾的。
白马是马,这等于说具体的白马是抽象的马。如果把他的这个哲学命题诠释一番,则应读作“具体的马不是抽象的马”。
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公孙龙对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为哲学增添了新的范畴。
他的哲学观点远远超过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这也是他的观点不被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什么是“离坚白”?公孙龙在他的着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为例。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